大量的河鱼、海鱼上市,让人眼花缭乱,忍不住产生了一个困惑:到底是野生的好,还是养殖的好?
野生好还是养殖好?
俗话说,物依稀为贵。除了部分无法养殖的海鱼,其他都有养殖和野生之分,而后者受到了大众的追捧。
虽然价格贵了点,但是野生鱼味道更加鲜美,口感紧实;它生长过程不打药,没有残留;它吃的不是饲料,整天游来游去,肯定比养殖鱼好……
这样的想法,很多人都会有。那么“高贵”的野生鱼,和养殖鱼对决一下,到底谁输谁赢?
味道:野生鱼完胜
野生鱼的味道好,这倒是真的。野生鱼生长缓慢,生活在开放水体,为了生存疲于奔波,肌纤维发达,脂肪含量少,口感更筋道。
相对的,养殖鱼就没有这个环境,再加上饲料高脂肪高蛋白,普遍都很肥。经常吃鱼的人肯定深有体会,尤其是鱼腩,有厚厚的一层油脂。
不过随着养殖技术发展,一些渔场出售的精饲鱼,味道也不输野生的。
营养:养殖鱼略胜一筹
“野生的好,有营养!”这话都听过无数遍了。小孩吃了补脑,孕妇、病人吃了补身子……惯性思维是贵的一定比便宜好,野生鱼贵那么多,又稀少,肯定更有营养,不过事实正好相反。
多年前,国内就有科研机构做了一项关于野生鱼和养殖鱼营养价值的对比实验:实验数据显示,养殖鱼蛋白质、脂肪含量、鲜味氨基酸等指标均略高于野生鱼。
安全:养殖鱼更强
在大多数人眼里,天然就代表着无污染、健康。然而事实让人大跌眼镜。
天然水体不可控,我国水体污染问题普遍存在,天然湖泊、河流易受重金属、有机物等物质污染。
野生鱼生长周期越长,污染物富集更多。安全监测无法覆盖到野生鱼类,并没有保障。
但是养殖鱼的养殖用水,国家有明确标准,这样的保障足以抗拒很多不可控的污染因素。
很多消费者担心养殖鱼会有药物残留,但目前国家对渔场养殖中药物类的管控已经非常严格,激素更是不允许使用。来源正规、检测合格的养殖鱼,可以放心大胆吃。
最后,你买到的,也未必是真正的野生鱼。由于价格高昂,很多商家会动歪脑筋。
养殖鱼去自然水体“洗澡”是家常便饭;把鱼饿瘦变得像野生的;只在摊档放少量的鱼;在江边、河边贩卖养殖鱼;用不同品种、规格的鱼混在一起冒充是野生的,让人防不胜防。
野生鱼更好吃不假,但不能保证比养殖鱼更安全。所以,也不要太迷恋野生鱼啦!最好还是到一些大型超市或是正规的生鲜市场等监管更严格完善的地方购买鱼类。
吃鱼的禁忌
鱼除了味道鲜美,对于身体也是好处多多。吃鱼能保护心脑血管健康,提高免疫力,延缓大脑衰老,预防肠癌等,但如果吃不对,那就反而成了坏事。
除了不要太追求野生二字,吃鱼还有其他的禁忌:
生吃
鱼生别有一番滋味,生腌虾蟹贝也受到不少人的追捧。但不管这美味有多独特,都得管住嘴:寄生虫永远是生吃水产绕不开的难题。
淡水海水都存在能以人为宿主的寄生虫。有的人抱着侥幸心理,只吃一口也中招了。轻者腹泻,重者丧命,这谁敢去赌呢?
腌料里的姜、酒、醋等调料,不能完全杀死寄生虫。只有高温烹饪,才是最安全的。
大型鱼类
体型过大和大型食肉鱼类,最好都不要吃。
生物学上有一个富集作用,通俗来讲就是生长周期长或者捕食者,体内更容易积累污染物。
像海里的鲨鱼、旗鱼、梭鱼等,处于食物链上端,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风险。那些活了很久的“巨物”也是如此,口感也会非常差,远不如小的。
吃鱼胆
民间有流传说生吃鱼胆可以清肝明目,但是近些年来,因为吃鱼胆进医院的人真不少。
鱼胆有毒,且高温无法破坏毒性。中毒后,严重者会器官损伤、衰竭,最后死亡!一条1~2公斤的鱼的胆汁,就足以放倒成年人了。
所以,在杀鱼时应及时去除鱼胆。若不小心弄破了鱼胆,应立即用水或40度米酒把鱼肉擦洗一下,再用清水漂洗干净。
另外,在饭桌上吃鱼时,一旦尝到苦味,切记一定要吐掉,并去漱漱口。
鱼在餐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更加快乐地吃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