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长江禁捕后,人们吃江鲜的需求怎么解决?
破局从6条江鱼开始。
禁捕工作开展后,省农业发展中心组织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省水科所、武汉市农科院等多家科研机构组建联合攻关团队,首批研究“刀鱼”(学名长江刀鲚)、“土憨巴”(学名中华沙塘鳢)、“石扁头”(学名大鳍鳠)、“金鳅”(学名铜鱼)、“草鳊”(学名长春鳊)、“江团”(学名长吻鮠)等6种长江野生鱼类的人工繁育驯化技术,并制定了《长江野生鱼类繁育驯化科技攻关实施方案》,对目标任务措施进行了细化安排。
“长江禁捕给湖北水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一个难得的机遇,推动湖北由主要养殖传统的四大家鱼向养殖价值更高的长江江鲜转变。”省农业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人说。
长江刀鱼在我省人工驯养成功。
武汉市新洲区辛冲街道辛冲村,已建成了32个高密度养鱼桶。
2021年4月,8500多条长江刀鱼已在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浠水实验基地、华中农业大学蔡甸基地、武汉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江夏基地分别驯养成功,至今已长大到20厘米左右,专家认为这意味着人工驯化长江刀鱼成功。
目前,省农业发展中心开展长江野生鱼人工驯化繁育科技攻关,已经建立繁育推广基地29个,其中,江团已大规模繁殖并成功端上百姓餐桌,培育土憨巴大规格苗种70余万尾,“稻虾憨”模式带动农民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长江禁捕的决策部署,助力长江大保护”,省农业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人说,“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树立大食物观,提升湖北水产品核心竞争力,让老百姓在禁捕之后仍然可以吃到美味的江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