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现有养殖工船是高碳、高能耗、高成本模式。以“国信1号”为例,且不说4.5亿的造价,单是运营成本收益能不能平衡就是个问题。深远海养殖所处海域远离大陆,船运生产生活物资成本高,受恶劣天气影响大,海工型网箱需具备一定的物资存储空间和能力,以降低运输成本;在开阔海域开展养殖活动,养殖工人难以获得陆地和岛屿支撑,人员食宿问题必须在海上解决;为隔离病源,提高成活率,养殖工船要从几十米的海水中取水,一天24小时不间断换水16次,这一切要靠传统的柴油发电驱动,不仅昂贵、补给困难,而且还会产生废气、废水、噪声等污染。
这也是为什么欧美最先提出养殖工船概念但却难以大规模推广的原因。土耳其、西班牙、美国、法国、日本等都有涉及养殖工船,但多处于概念设计、可行性研究和试验阶段。如西班牙的deBartolome等提出半潜式金枪鱼养殖工船设想,沿地中海、几内亚湾、澳大利亚等海域的渔场接运活捕金枪鱼幼鱼,在10个月内将蓝鳍金枪鱼养成后,到达日本海域出售。挪威MarineHarvest公司也提出海上浮式生产平台设计方案,将载重吨15万吨的旧船改造后开展三文鱼循环水养殖。
为快速实现价值,“国信1号”专注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等高端鱼种养殖,将在黄海千里岩、东海舟山列岛、台山列岛和南海南澎岛间开展养殖作业,但海上养鱼毕竟不同于海上能源开采,后者是高投入高产出的;养殖毕竟不同于捕捞,后者不需承担养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