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延续2000年历史的稻田养鱼,是我国灿烂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了稻鱼、稻虾、稻蟹等一批综合效益显著的种养模式。这些综合种养模式与现代农业发展思路有效衔接,技术模式不断创新、生产效益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有效恢复,在稳定水稻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和保障水产品稳定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古老的农耕文明焕发了新的勃勃生机。
政策扶持引导实现稳粮兴渔
位于云南省南部的元阳县,生态优美资源丰富,17万亩哈尼梯田今年再获丰收。智慧的哈尼族群众不仅利用梯田种植水稻,还在稻田里放上鱼苗,达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目前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18个项目中就有多项是以稻田养鱼为主要内容。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等都榜上有名。去年底,广西桂西北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又成功入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我国稻田养鱼从自发状态转向有组织、有规划地系统有序推进,70余年来,经过“三起两落”的曲折过程,我国稻渔生产从田间副业发展成为一个新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