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之前,什渔湖村是蔡甸洪北片区最偏僻的一个村,因为地势低洼,被戏称为“水袋子”,全村200多名村民只能种植棉花、水稻等传统作物,一年忙碌下来,户年均收入不到5000元,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而改变发展困局的,就是村支书杨学再。
2013年,一次偶然外出学习的机会,杨学再得知全市正在推广钢架大棚,“我考察后发现,大棚蔬菜一年四季都有收成,并且棚内的湿度和温度能由自己控制,每个季节需要种什么菜,农户都可以根据市场要求来选择,从而形成规模种植”。于是,杨学再想在村里兴建钢架大棚,改变村里经济落后的现状。
大棚建设虽然有政府补贴,但还需农户自己出资约4000元/亩,村里计划兴建100多亩钢架大棚,就需要40万元资金。
想法好,可万事开头难。杨学再连夜召开村干部和农户代表会,建议村民集资建大棚时,大多数村民都说集资有困难,并不支持杨学再的做法。
“干基层工作,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经过思考,杨学再决定用行动给村民们“打个样”,她四处找亲友借款20余万元投入大棚项目中,并主动上门与有意向的村民沟通。
在她的带动下,村民们开始陆续自发出资,一个月后,40多万元的大棚垫资款筹备到位,100多亩的钢架大棚和400多亩的竹架棚在蔬菜基地拔地而起,顺利落成。
棚子搭起来了,可大棚蔬菜怎么种?虽然从来没种过,但肯学肯干的杨学再虚心向专家学习请教,并不断充实新的知识。
“每年我至少要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在外学习农业政策、技术。”杨学再说,不光自己学,村里还把种菜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农校进行专业的农业知识培训,现场看、现场学。
如今,村里大棚种植每亩年纯收入接近7000元,有的甚至超过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在大棚内尝试种植菜薹、茼蒿、西兰花等新品种。
“我家有20多个大棚,种植有西瓜、茄子、番茄、辣椒、青菜等多个果蔬品种,1个大棚1年可以收入1万多元。以前露天种植的时候一年就种两茬蔬菜,现在有了大棚,一年能种四茬,产量翻了几番。”村里的“90后”种植户周建帮说,现在家里每年能赚20万元,收入提高了,村里外出打工的人都明显变少了。
前两年,村里为方便蔬菜运输,决定扩宽进出村的公路,但由于工程较小,找不到愿意承接的工程商。很多村民代表表示算了,村里的小路也还能凑合几年。杨学再却认为“想致富,先修路”,于是,她把自家卖菜的收入拿出来,一次性垫付了5万元,找工程商把村级公路扩宽了。
“杨书记太能干了,这些年,菜农都是通过这条扩宽的路,将新鲜优质的有机蔬菜运到城里卖出好价钱,这是我们的致富路。”提起杨学再,村民田勇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如今,什渔湖村的蔬菜产业规模已达到1050亩,其中钢架大棚300亩,年产值达600万元以上,带动51户村民就业,每户年收入约10万元。
近年来,杨学再还着手改善什渔湖村人居环境,硬化湾前屋后通道,筹资统一种植风景树种,兴建多功能休闲场地和300多平方米的文化娱乐室,着力打造一个生态美、环境美的家园。“看到大家生活更好了,我也很自豪,越干越有劲!”杨学再说,未来,村“两委”还计划做强做深蔬菜产业,开办农家休闲、采摘度假和体验种植等休闲农业项目,为什渔湖村产业延伸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