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陈汉明是“俏仙女”所在地鹤岭镇龙安村人,担任公司民工一班班长已经7年。公司200多亩稻田的耕种收、634亩蔬菜基地翻耕,以及生产基地内部运输事宜,由他组织、安排民工,同时参与劳动,按日计酬,平均每月需要做工20天左右。
“我这个班常年相对固定的民工有7个,都是本村男子,最年轻的也已接近60岁,有两个70多岁的。”陈汉明介绍,这个班从事着较重的体力劳动以及农机、农用车操作。年逾古稀的蔡放奇,也是7年的老员工了,虽然不会操作农机,但开沟整地、搬运农资、抛秧等力所能及的事总是抢着干,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刚满60岁的张顺秋一直是班里的主要农机手,能够熟练操作耕、种、收全套农机具,吃苦耐劳又好学。他依然是年轻人的心态和干劲,对新农机、新技术很在行。
陈汉明是资深拖拉机手,又能操作犁田机、耕整机等;他性格开朗,做事踏实,待人诚恳,因此是班里不折不扣的优秀“领头雁”,深受公司负责人及民工们喜欢。他在尽心尽力干好公司劳务的同时,坚持耕种着自家约20亩田,承包了村里一口大鱼塘,还喂猪和鸡鸭鹅。事情这么多,但陈汉明一有空余时间就到附近打零工,替人移栽花卉苗木、运送建材和农产品等,基本没有给自己放过假。他种了一亩地牧草,每天利用清晨到塘边观察鱼情的机会割草喂了鱼,再去忙别的事。为了增加种粮收益,经常起早贪黑将出产的优质稻加工后卖米。尽管目前女儿们已经成家立业,家境殷实,他自己也步入了老年时代,但依然闲不下来,坚持找事做。尤其是在“俏仙女”当“老班长”有滋有味,自己不愿走,公司热情留。
“俏仙女”是湘潭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优秀代表,创办10余年来,生产规模稳步扩大。经营范围包括优质稻和果蔬种植、畜禽与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物流配送,以及有机肥生产等,现已发展成省级优秀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基地、生态农场,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大量就近就业的机会,常年相对固定的有30人左右,农忙时节每天还要雇请数十人不等的临时工,其中绝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农村现在青壮劳力少,而且老陈他们勤劳肯干,愿意出来做事,我们是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所有民工大致分成3个班,相互间分工合作。除了陈汉明的一班,其他两个班主要负责种菜、摘菜、选菜、打包发货等,劳动强度相对较低,周边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村民都能胜任。公司农民工队伍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维持在15人左右,每年有新增的有退出的。有些80岁左右的爷爷奶奶经常来“客串”栽菜苗、摘菜、选菜等;只要儿女们不是非常反对,他们甚至要求班长纳入固定排班范围,尽量多出工做事。一位79岁的老爷爷表示,当了一辈子农民,对土地情有独钟,很享受那种集体劳动的乐趣;同时,干些力所能及的农事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还有经济收入,一举多得。此外,像一班长陈汉明一样,绝大多数农民工家里都有种养殖业,规模或大或小。为了让家务和打工两不误,他们经常起早贪黑挤时间、千方百计合理安排时间,轻易不言放弃班长安排的劳务。
这些年来,“俏仙女”公司采取“畜禽代养”“农作物代种”的办法,陆续与周边100多户农户签订了合作生产协议,免费提供种子种苗、农资肥料、农机农具等,按保底价回收产品。农户只要负责生产管理,每年就可以增收数千元至万余元不等。此举对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缺销路的农户,尤其是经济困难户通过产业增收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其中也不乏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却坚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村民,他们的“老黄牛”精神为年轻人树立了良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