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毒物”,近年来却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甚至靠它维持着周围的生态平衡,促进着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咋做到的?记者近日随“滇西秘境——云南德宏生物多样性”全媒体主题采访行记者团来到轩岗乡胡蜂养殖基地,为你一一揭开谜底。
农户养殖的胡蜂。人民网 刘怡摄
“有必要科学保护胡蜂”
胡蜂基地坐落在一处低矮山坡上,二三十个人工蜂巢杵在农田与树林间,胡蜂嗡嗡地飞进飞出。“附近的玉米地没打过农药,却没受到虫害影响,这都要归功于胡蜂。”郭云胶略显得意地说。
郭云胶,德宏师专食用药用昆虫研究所所长。胡蜂在台前“享受掌声”,背后默默付出的是他和他的团队。
2008年的一天,在生物标本采集活动中,郭云胶发现,野外捣毁胡蜂蜂窝现象普遍。“1公斤蜂蛹能卖三百多块钱,这使得很多农户冒着被蜇中毒身亡的风险,争先恐后去山里烧蜂窝,掏取幼虫和蜂蛹,拿到市场上卖。”他说,这导致自然规律被破坏,胡蜂资源衰竭,农户不得不用大量农药灭虫,造成环境污染、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收成。
胡蜂繁殖快、群体数量大、活动范围广,不论是蝗虫、松毛虫、蛾类等个体大的害虫,还是菜青虫、蚜虫等小型害虫,胡蜂都能快速捕食。
胡蜂的声音和气味还具有强烈的驱虫作用,有胡蜂活动的区域,害虫不敢轻易靠近,人们也无需通过打农药的方式进行驱虫,生态环境可以得到极大保护。
郭云胶因此觉得,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讲,有必要科学保护胡蜂。于是,从那时起,他和团队钻研胡蜂的人工养殖,直到现在。